<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
      ?
       
      作者:劉曉倩 來源:科學網 www.sciencenet.cn 發布時間:2019/7/27 8:58:53
      選擇字號:
      五類智庫成果蘭州發布

       

      25日,受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等項目支持,第五屆環境與發展智庫論壇發布了《全國城市便宜度評價報告》、《全國植被覆蓋評價報告》、《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態勢報告2019》、《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9》、全球智庫信息集成服務系統五類智庫成果。

      《全國城市便宜度評價報告》

      為城市管理部門提供科學決策支撐

      利用地球大數據及其評價方法,基于聯合國城市公共交通便利性評價、開放公共空間舒適性評價兩個指標,結合全國地級城市公共交通站點數據和人口公里網格數據,報告分析了全國地級市(除臺灣之外)建成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范圍內的人口覆蓋比例。

      報告認為,在公共交通便利性方面,全國省級尺度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平均為64.28%,東部地區省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省份,南方省份普遍高于北方省份。從地級市尺度來看,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要普遍高于人口稀少的城市。

      結合導航矢量數據和中國土地利用數據產品,對全國地級市城市開放公共空間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得出全國城市開放公共空間舒適性,在省級層面,各省城市建成區開放公共空間面積平均比例為17.98%(不包括港澳臺)。其中北京市開放公共空間面積比例最高,為29.18%,廣西最低,為10.82%。城市層面,東部城市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省會城市高于全省其他城市。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云貴地區城市群開放公共空間面積比例高于周邊城市。

      《全國植被覆蓋評價報告》

      為國家和地方政策提供輔助決策

      利用地球大數據及其評價方法,并結合我國生態環境存在和問題與治理趨勢,基于森林覆蓋率和陸地植被覆蓋率兩個指標,報告對全國、省級和公里網格三個尺度進行分析評價。

      報告認為: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是我國降水的主要來源,因而東部和南部濕潤、西北干旱,兩者之間是過渡的半干旱地帶。

      其中,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山地地區林種豐富,主要以森林分布為主,以落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和南方地區的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為主,山地綠色覆蓋度普遍較高,約占我國山地面積的24.6%。

      海拔1000-2000米之間的中海拔山地地區主要以東北的落葉針葉林、常綠針葉林,華北、秦巴山區的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以及四川盆地周圍、云貴高原山區的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這些地區總面積占到我國山區面積的33.7%,是我國山區的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貧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山地綠色覆蓋度普遍較高。

      海拔2000-4000米之間的中高海拔山地地區主要以耐寒的常綠針葉林為主,間雜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由于是向高山氣候的過渡區,易受寒災,植被覆蓋度較低,這些地區山地綠色覆蓋指數普遍較低,屬于極易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過渡區,雪線、林線、樹線的變化是指示該地區生態環境變化的主要特點。

      海拔4000-6000米之間的高海拔山地以凍原、苔原地貌為主,植被缺乏喬木,主要以灌叢、嵩草、針茅、地衣、苔蘚等為主,以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為主要類型。但分布范圍較廣,覆蓋面積較大。該地區也是我國重要的四大牧區之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區,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極為敏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受高寒氣候的影響,這些地區植被的生長季普遍較短,地上生物量小,山地綠色植被指數普遍較低。

      海拔大于6000米的高海拔山地:受極寒高山氣候的影響,這些地區植被的生長季普遍較短,植被類型主要以嵩草、針茅、地衣、苔蘚等為主,以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為主要類型。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小,植被覆蓋度極低,屬于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大,人類活動較少,山地綠色覆蓋度普遍較低。

      《中國海洋發展報告》

      分析海洋事業政治和經濟熱點問題

      由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組織編寫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在總結分析國際海洋事務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上,全面評估中國海洋政策與規劃、法律與權益、經濟與科技、資源與環境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并就進一步加強海洋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提出建議和意見。

      結合2018年海洋事業的發展和海洋領域的重要事件,報告從中國海洋發展的宏觀環境、海洋政策與管理、海洋經濟與科技、海洋環境與資源、海洋法律與權益、海洋生態文明等方面展開論述。報告還對社會和公眾關注的全球海洋治理、冰上絲綢之路、海洋航行自由與安全、海洋劃界、海洋資源共同開發等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論述,并對全年海洋形勢進行綜述。

      《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年度報告2019》

      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該報告自2015年起每年定期發布,報告重點從產業發展態勢、關鍵技術進展、重點產品領域進展、重點企業動態、應對新形勢的創新發展舉措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掃描和分析。

      2019年度,能源裝備制造業年報包括石油鉆采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報告、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報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報告、通用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報告、鑄鍛行業發展態勢報告、現代設施農業機械裝備與技術進展報告共六個板塊。

      全球智庫信息集成服務系統

      支撐中心智庫決策咨詢

      截至2019年7月,該系統覆蓋全球頂尖智庫機構236個,匯集各類相關知識資源13.7萬條。資源類型包括智庫的各類成果產出、新聞動態、會議活動、研究項目以及專家學者。系統突出資源環境學科特色、兼顧其他研究領域,關注核心產出和重要成果、覆蓋各類智庫信息資源,重視知識關聯、初步實現各類知識資源之間的無縫鏈接。

       
       打印  發E-mail給: 
          
       
      相關新聞 相關論文
      ?
      圖片新聞
      我國大洋鉆探船北部母港啟用 研究揭示太陽爆發的重構過程
      科學家在量子精密測量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首次對星系循環內流進行詳細成像
      >>更多
       
      一周新聞排行 一周新聞評論排行
       
      編輯部推薦博文
       
      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