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
      ?
       
      作者:施一公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23/4/21 8:54:43
      選擇字號:
      我的專業英文閱讀能力提高之路

      《自我突圍:向理想前行》,施一公著,中信出版集團、大象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定價:69元

      編者按

      對科研人員而言,閱讀科學經典原著和最新科研論文是最基礎的職業閱讀,在“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本版特精選幾篇有關外文閱讀的文章,分享學者們的經驗,以助讀者征服學術上的“巴別塔”。

      ■施一公

      從小到大,我感性思維比較強,不善于讀書。1985—1989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系讀本科期間,我從未讀過任何一種英文專業期刊。我受到的英文閱讀相關的訓練只有兩個。

      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間選修的時任系主任蒲慕明老師開設的“生物英語”系列講座,隱約記得蒲先生讓我們閱讀一些關于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之類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內容很有意思。但課程時間較短,暑假過后我也沒有養成讀英文文章的習慣。

      二是與《生物化學》這門課有關。與現在的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上大學期間的所有基礎課和專業課都用中文教材,老師都用中文講課。只有鄭昌學老師講授的《生物化學》采用了《倫寧格生物化學原理》(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鄭老師要求我們每次課后閱讀10~20頁教材,大多數同學因此感覺到專業英文閱讀能力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艾奧瓦州埃姆斯小鎮的艾奧瓦州立大學度過了初到美國的前三個月,其中大部分時間在赫伯特·弗洛姆教授的實驗室做輪轉,跟隨劉峰和董群夫妻兩人做研究。當時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讀專業論文。

      有一次,弗洛姆要求我在組會上講解《生物化學期刊》里的一篇文章。我提前兩天開始閱讀,閱讀第一遍花了足足6個小時,許多生詞只能依靠英漢詞典,文章中的有些關鍵內容還沒有完全讀懂。當時我的感覺是《生物化學期刊》的文章怎么這么長、這么難懂!真有點兒苦不堪言。為了能給弗洛姆教授和師兄師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我又花了好幾個小時讀第二遍,還做了總結。第三天我在組會上的表現總算沒有給清華丟臉。但是,前前后后我已經搞不清楚自己為了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時間。

      1990年7月我轉學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以后,與本科來自北大的虞一華同在一個博士生項目里。虞一華大我一歲,來巴爾的摩之前已經在夏威夷大學讀了一年的研究生,科研論文的閱讀能力比我強很多。他常常在項目辦公室里拿著《科學》和《自然》雜志津津有味地閱讀,我很眼饞,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訴我,他在讀很有意思的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能有什么意思?虞一華給我講了好幾個故事:洛克菲勒大學校長、諾貝爾獎得主戴維·巴爾的摩如何深陷泥潭,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爭辯如何激烈,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究竟是誰發現的,等等。我真沒想到,學術期刊上會有這么多我感興趣并能看懂的內容。

      從那時起,每一期新的《科學》和《自然》一到,我開始嘗試著閱讀里面的新聞和研究進展介紹。這些內容往往出現在《新聞與評論》《研究新聞》《新聞與觀點》《視角》等欄目,文筆平實,相較于專業的科研論文來說很容易讀懂。有時,我還把讀到的科研新聞講給我的同事或朋友們聽,而同事的提問和互動對我又是更好的鼓勵。除了《科學》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學美國人》雜志。

      與《細胞》《生物化學期刊》等非常專業的期刊不同,《科學》和《自然》里面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用于科普教育的。

      《科學》的《視角》和《自然》的《新聞與觀點》欄目都是對重要科學論文深入淺出的介紹,一般有1~3頁,比較通俗易懂,較易入門。讀完這些文章后,再讀原始的科學論文便感覺好多了。而且你可以把自己的體會與專家的分析進行比較,找找差距,有時甚至還能找回來一點兒自信。

      從199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職,到在清華大學當教授,我總是告訴自己實驗室的所有年輕人(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這幾點讀科研論文的體會,也希望學生跟我學習。

      1.請每位學生每周關注《科學》和《自然》,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生還應該留心《細胞》。如果時間有限,每周花一個小時讀讀這幾種周刊里的文章標題及與自己的研究領域相關的科研論文的摘要即可。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基本能夠跟蹤本領域最重要的發現和進展,同時開闊視野,大概知道其他領域的動態。

      2.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可以細讀《科學》和《自然》里的新聞及科研論文。如果該科研論文刊發在《新聞與觀點》或《視角》欄目,就先讀這些文章,這類導讀文章會提煉問題,就好比老師事先給學生講解一番論文的來龍去脈,對學生閱讀原始論文有很大幫助。

      3.在讀具體的科研論文時,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線邏輯,文章中的所有思路都是按照這個主線邏輯展開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讀“引言”部分,然后快速地看一遍正文的數據展示圖。大概知道這條主線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讀“結果”和“討論”。

      4.當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實驗或結果分析時,不必花太多時間深究,而要力求一口氣把文章讀完。也許你的問題在后面的內容中已有解答。這與聽學術講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個細節都聽懂,留心每一個技術細節,那你聽學術講座不僅會很累,而且也許會因為深究一個小技術環節而影響了對整個講座邏輯推理及核心結論的理解。

      5.對個別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領域內的科研論文,應該精讀。對與自己的課題相關的每一篇論文,則必須逐字逐句地讀。對于這些論文,不僅要完全讀懂,理解每一個實驗的細節、分析過程、結論,還必須聯想到這些實驗和結論對自己課題的影響和啟發,提出自己的觀點。

      6.科學論文的閱讀水平是循序漸進的。每個人一開始都會很吃力,所以你有這種感覺也不要氣餒。堅持很重要,你一定會漸入佳境。當有問題時或有絕妙分析時,你應該與師兄、師姐或導師討論交流。

      7.科研訓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科研論文的閱讀。每一位博士生必須經過嚴格的科研論文閱讀訓練。除了自己的習慣性閱讀,還應該在研究生階段選修以閱讀分析專業文獻為主的一至兩門課,在實驗室內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論文討論。如果你的實驗室還沒有這種討論,同學們可以自發地組織起來。

      8.前面幾條都是討論如何提高科研論文的閱讀能力的,但是一旦入了門,就要學會批判性閱讀。不要迷信已發表的論文,哪怕是發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的。要時刻提醒自己:該論文的邏輯是否嚴謹、數據是否可靠、實驗證據是否支持結論、你能否想出更好的實驗、是否可以在此論文的基礎上提出新的重要問題,等等。

      天外有天,讀科研論文是一件很簡單但也很深奧的事情。一般的學生常常滿足于讀懂、讀透一篇好的論文,優秀的學生則會舉一反三,通過查找相關參考文獻以全方位了解整個領域的歷史、現狀,并展望該領域未來的進展。

      我從1990年對學術論文一竅不通到1996年博士后期間變得得心應手,還常常幫助同事進行分析,曾一度認為自己達到精通的水平。但是有一件事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嚴重不足,頗為羞愧。

      1996年,是Smad蛋白發現及TGF-β(轉化生長因子—β)信號轉導研究最激動人心的一年。哈佛醫學院的惠特曼實驗室在10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TGF-β信號通路中MAD蛋白的轉錄同伴》的文章。讀完之后,我正好遇到TGF-β領域的著名學者瓊·馬薩戈,便對瓊評論說:“我不清楚為什么這篇文章能以長文形式在《自然》發表,他們只是找到了另一個Smad相互作用蛋白,而且數據質量很一般。”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瓊馬上回應我道:“我不同意你的觀點,這篇文章把細胞質Smad蛋白連接到細胞核中,并鑒定了一個轉錄因子作為其相互作用蛋白,現在TGF-β信號通路完整了,這是一篇出色的《自然》文章。”

      這件事對我觸動極大,原來大師的視野和品位遠遠在我之上。從那以后,我也開始從整個領域的發展方面來權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這件事對我此后為國際重要學術期刊審稿、自己的實驗室選擇研究課題都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如今,我閱讀一篇本領域內的科研論文非常順利,而且常??梢钥闯鲆恍┳髡邲]有想到或分析到的關鍵點?;叵霃那?,感慨萬千,感謝蒲慕明、鄭昌學、虞一華、約翰·戴佳雷、杰里米·伯格、瓊·馬薩戈等老師和同事對我的幫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學生也能通過努力和堅持,對英文科研論文的閱讀得心應手。

      (作者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文摘自《自我突圍:向理想前行》,有刪減)

      《中國科學報》 (2023-04-21 第3版 讀書)
       
       打印  發E-mail給: 
          
       
      相關新聞 相關論文
      ?
      圖片新聞
      我國大洋鉆探船北部母港啟用 研究揭示太陽爆發的重構過程
      科學家在量子精密測量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首次對星系循環內流進行詳細成像
      >>更多
       
      一周新聞排行
       
      編輯部推薦博文
       
      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