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
      ?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li id="8iwuz"></li>
        作者:韋香惠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3/4/24 8:32:59
        選擇字號:
        五一在即,二次感染要來?專家:新冠正走向流感化

         

        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韋香惠)近日,部分網友在社交平臺曬出抗原陽性的照片,稱自己“二陽”了。同時,一些地區出現新增的XBB.1.16變異株病例?!拔逡弧奔倨谠诩?,隨著全國范圍人員流動增加,許多人擔心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將要到來?

        近期內不太可能發生大規模二次感染

        對于近期的新冠疫情趨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告訴中新網,由于不少地方已經宣布可以不戴口罩,很多人也放松了個人防護,再加上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人員外出及聚會可能增多,感染人數有可能會增加。

        他表示,近期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的人群主要是之前沒有感染過的、或者沒有打疫苗的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他們抗體水平下降更快,因而建議,這部分人更要加強個人防護,減少去人流擁擠、空氣流通性不好的地方。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接受中新網采訪時則表示,“五一”假期人員流動的增加最多造成疫情的小幅上升,國內目前不存在新冠大規模流行的土壤或條件。

        致病率和重癥率目前無明顯增加

        李侗曾介紹,從當前的住院比例、病患重癥發生率來看,沒有發現較之前有明顯變化。XBB.1.16變異株致病率和之前相比也未見有所增加。

        “有觀點稱近期結膜炎患者增加了,但實際上,此前原始毒株和其他奧密克戎毒株的感染者也有出現過結膜炎癥狀,因此論證上述觀點還需要更多數據支持?!彼硎?,目前,XBB.1.16在癥狀上與此前發現的毒株特點差異不大。

        金冬雁稱,最近國內剛發現已經傳入的XBB.1.16毒株是BA.2衍生的毒株,致病性沒有明顯提高,無需過度擔心。從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新冠疫情趨勢來看,未來因XBB.1.16引起疫情在局部或全球大規模暴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新冠正走向流感化”

        4月20日下午,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一場論壇上回應了關于新冠病毒未來是否會流感化的問題。

        他表示,流感每年都會出現很多亞型,會基因重組,變異株更多,波動性更大;而新冠病毒的亞型是取代式的,后一種取代前一種,不會基因重組。如果不發生特殊情況,它會越來越像已有的冠狀病毒,一直會存在,但存在感沒那么強。它最終是否會流感化,還取決于它后期變異的特征。

        李侗曾也認為,新冠目前正在走向流感化?!霸谝恍┤巳寒斨袝捶磸蛷偷爻霈F散發病例,到了冬春季發病率可能會增加,這些都符合流感的一些特點?!?/p>

        他表示,病毒變異后的免疫逃逸能力和傳染性可能會增加,而會不會再出現一個免疫逃逸能力特別強的病毒導致疫情高峰,則有待對變異情況的持續觀察。(完)

        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tbody id="8iwuz"></tbody>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打印  發E-mail給: 
            
         
        相關新聞 相關論文
        ?
        圖片新聞
        這個“觀天神器”讓太陽活動“盡收眼底” 科研人員提出應用于靜電吸附的自清除機制
        我國大洋鉆探船北部母港啟用 研究揭示太陽爆發的重構過程
        >>更多
         
        一周新聞排行
         
        編輯部推薦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