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國后科研產出斷崖式下降!985教授靠快樂科研走出低谷 |
|
把《西游記》經典故事“三打白骨精”搬上頂刊封面,是一種什么體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石虎兵的回答是:“‘皮’這一下很開心!”
不久前,石虎兵與課題組副教授馬學磊等人在Cancer Cell發表封面研究論文,闡明了從原發灶腫瘤脫落的循環腫瘤細胞(CTCs)逃避宿主免疫監視的新機制。這樣晦澀難懂的研究內容,他們腦洞大開,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演繹了這一復雜機制,插圖登上當期Cancer Cell封面。
石虎兵告訴《中國科學報》,偶爾“皮”一下是他在課題組為大家解壓的一種方式?!爱吘箍蒲泻苄量?,科研之外的生活就要輕松一些?!?/p>
?
石虎兵 受訪者供圖(下同)
石虎兵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從讀大學到拿到教職,花了整整20年。20年里取得過“觸動到靈魂”的成就,也曾因調整研究方向“科研產出斷崖式下跌到歸零”。但他一路走來,學會了朝著目標前進的同時“也能欣賞沿途風景”,并最終成為了今天這個“當老師的風格是嘻嘻哈哈”、用諧謔態度對待科研、生活和人生的科學家。
科研版“三打白骨精”講了個什么故事?
在那幅登上Cancer Cell封面的插圖中,面對偽裝成美女的白骨精,孫悟空舉棒要打,卻被受了蠱惑的豬八戒和唐僧擋在面前,急得孫大圣面紅耳赤,卻又對妖精奈何不得。
?
“三打白骨精”登上Cancer Cell封面
這幾乎就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內核,跟石虎兵他們的科研有什么關系?
原來,白骨精指代的是CTCs,孫悟空就是能夠識別和殺滅腫瘤細胞的自然殺傷細胞(NK 細胞);唐僧是不明就里的“血小板”,豬八戒則是稀里糊涂的人類白細胞抗原-E(HLA-E)。
石虎兵為該研究撰寫的文案是這樣的——
白骨精(CTC)偽裝成美女從白骨洞(胰腺)中出來為禍人間(轉移到肝臟),被孫悟空(NKs)識破,并要嘗試將其殺死。這時,白骨精裝得楚楚可憐,喚起唐僧(血小板)的悲憫之心來保護她,豬八戒(HLA-E)也被唐僧誤導,阻礙了孫悟空除妖降魔……
“這個‘腦洞’是馬學磊副教授最先想到的,這幅畫也是出自我們課題組學生之手?!笔⒈诮邮堋吨袊茖W報》專訪時說,他們當時想用最形象的方式,把復雜的科學故事表現出來,幫助人們抓住論文“最精髓的思想”。
大家一拍即合,人人都非常享受這個過程?!拔覀冊趧撟鬟@張圖時非常歡樂?!笔⒈f,學生們穿上白大褂可以做科研苦行僧,但脫掉白大褂個個都是才藝青年,“至少有很高的繪畫技能和審美水平”。
類似的圖片能發揮圖片摘要的功能:通過形象的圖示,讓大家更快地了解這項研究到底講了什么故事。
石虎兵說:“我個人不希望研究成果最終變成保險箱里的藏品、書架上的知識,我更愿意讓大家更了解我們做出了什么新東西,如果有幸轉化成產品、能造福人類就更好了?!?/p>
這種說法聽似“起高調”,不過在石虎兵科研生涯早期,他的一項研究成果真地被轉化被成了產品,造福了人類。
這就要從他在博后期間發的那篇Nature論文講起了。
博后Nature論文的故事
2007年,石虎兵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后,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做博士后。剛進組,合作導師Roger S. Lo教授和Antoni Ribas教授就給他畫了一張“大餅”:研究黑色素瘤靶向分子藥物治療的耐藥性機制。當時,他們實驗室才剛剛開始這類靶向分子藥物的臨床試驗。
導師信心滿滿地告訴石虎兵:“這個藥肯定有效,但是根據以往經驗,這種靶向治療很快就會產生耐藥性。你去做耐藥性機制,等一期臨床試驗結束的時候,病人也差不多要陸陸續續耐藥了,你的成果可以直接指導他們(后續)的臨床治療?!?nbsp;
雖然覺得像“畫餅”,但石虎兵還是欣然領命。沒想到,他還真做出了名堂。
他在耐藥性研究中發現一個新的突變——它在自然條件下不可能與腫瘤原來的突變共存,但在耐藥條件下二者發生了共存。也就是說,原來的靶向治療,治著治著就出現了一個新靶標。
這個發現突破了理論認知,同時也找到了病人通過靶向分子藥物治療產生耐藥性的原因。
他們乘勝追擊,馬不停蹄地找到了一種藥物——這是一種被FDA批準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石虎兵記得有位職業是電氣工程師的患者,聽懂了他們對新方案用藥機制的解釋,馬上同意接受“雙靶”用藥治療。這也是第一個嘗試該療法的患者。
結果非常給力:幾周后,患者的腫瘤越來越小,“幾乎消失了”。
“當時我第一次感覺到可以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如此直接地去幫助一位患者,那種成就感真的是一種觸及靈魂的感動?!笔⒈貞浾f。
?
青年時代的石虎兵
后來,藥業巨頭葛蘭素史克(GSK)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啟了一項雙靶治療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相比單靶治療,雙靶能夠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臨床上的成功,直接改寫了黑色素瘤治療的北美醫師指南(NCCN)。如今,這種雙靶治療手段已成為主流,幫助更多人延長了生命。
2014年,石虎兵在回國前夕,收到了一封來信。寄信人是前述患者的女兒。信中寫到,她的父親剛剛過世了,她非常感謝他們當時用最新的治療手段延長了父親的生命,讓其能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和親友相伴。
“這就是當時那篇Nature論文的故事,它真切地讓我感到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事?!笔⒈f:“我當時覺得,這就是我下半輩子想做的、有用的科研?!?/p>
帶著這個樸素的想法,他準備在博后出站后回國,通過科研讓更多國人受益。
“產生自我懷疑的一段人生”
回國科研,石虎兵想去一個能夠得到強有力臨床支撐的院校,或者一所重視科研、重視臨床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的醫院。一番篩選之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入了石虎兵的終選。
“經過幾代人的引導和培養,華西醫院對臨床+科研協同的理念,已經融入到每個醫生的血液中?!彼X得,川大華西醫院在這一點上,與他博后所在實驗室的氛圍非常相似,于是果斷做出決定。
石虎兵萬萬沒想到,在回國初期,迎接他的是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
首先是難以適應角色轉換:在UCLA,做科研有一流的實驗設施、出色的合作伙伴,可以心無旁騖專注自己研究;但在華西醫院,面對的是連培養細胞都要手把手從頭教起的學生、降了好幾檔的實驗設備和要從頭搭建的實驗室。這讓他感受到極大的落差。
更難的是,要開啟全新的研究方向:黑色素瘤在美國是高發癌癥,臨床和研究上得到的資助非常多;但在國內,黑色素瘤只是“小眾”腫瘤,很難申請經費和項目支撐。想要做出讓更多國人受益的研究成果,或者再現實一點——要讓實驗室“活下去”,他必須調整研究方向。
于是,重新研讀新方向的文獻,熟悉新的實驗,還要從“新手”級別重新操練……一切要從頭開始,石虎兵的科研產出幾乎一夜歸零。時間一長,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外界的質疑還好,可怕的是他開始自我懷疑:以前取得的成績,是不是只是因為自己運氣好、導師“?!??如果不是這樣,為什么如今自己如此無力?轉念他又想,是不是自己并不適合做導師?
“要知道(自我懷疑)這種事從未發生過,而且還是在做了導師之后。那種感覺就好像,萬里的長路已經走了九千九百里,才突然發覺是不是走錯了?這種感覺挺荒誕的?!笔⒈f。
屋漏偏逢連夜雨。實驗室剛起步的第二年,負責管理細胞庫的學生有一次忘了補充液氮,導致實驗室所有細胞系幾乎全軍覆沒。了解生物研究的都知道,這對實驗室的打擊是災難性的。
“人走背字,喝涼水都塞牙?!笔⒈恍?,那段日子,他給自己灌過不少“雞湯”。
逐漸在對抗逆境中生出樂觀的態度,或許跟他小時候喜歡讀《圍城》有關?!板X鐘書能在那樣苦澀的時期寫出那么一個帶有調侃意味的、諧謔人生的故事,足以讓人感到他是怎樣的一種生活態度?!?/p>
?
石虎兵與學生們拍畢業合影
石虎兵從1995年開始讀本科,直到2015年才拿到教職,前后花了20年的時間。這段路對于現在的大多數年輕人來講,可能是漫長的、無法接受的。但在石虎兵看來,“這20年沒有白白浪費——我不是為了最后一刻,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體會到很多、很大的快樂。當然我不能光用嘴說,我還身體力行示范給他們看,也讓他們通過時間的沉淀慢慢地去領悟、去體會?!?nbsp;
一個“教”人快樂的導師
科研中,石虎兵是一個嚴肅的“保姆式”導師:對于低年級學生,他事無巨細,實驗設計中有幾個觀測點、每個板孔里多少個細胞、處理藥物的濃度是多少,這些他都要講清楚怎么做,并對學生的發問一一解釋,啟發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對于高年級學生,他會認真聽取他們關于實驗現象的解釋和判斷,并逐一分析,引導他們建立自己的認知和邏輯系統。除了課題組每周定期開組會,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找他探討研究問題。
但科研之外,他是嘻嘻哈哈的“石導”,在學生面前沒有架子,大家相處得非常輕松。學生們會調侃他發福的身材,說他“肚子大得可以站著放在桌子上”;石虎兵也瞅準機會反擊:在一次年會活動上,他給大家準備的“驚喜禮物”是一本《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調侃他們的“散裝英語”,“應該好好學學語法”。
?
學生拆“驚喜禮物”,拆出《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
去年9月,實驗室要拍招生宣傳片。負責拍攝的學生特意囑咐石虎兵,千萬要嚴肅。結果,他越是想要一本正經擺拍,越是繃不住,各種笑場。后來這個宣傳片出了兩個版本,正經版和花絮版。
石虎兵很佩服清華大學王曉東院士——一個妥妥的“大佬”,但經常會出現在實驗室“發行”的賀歲視頻中,還把自己扮成扛編織袋的民工、一展歌喉的rapper……他覺得,這種實驗室文化特別好。
“科研總是讓人就覺得很嚴肅、很枯燥,但我覺得枯燥之余還是有很多樂趣的?!笔⒈f,他常常這樣開導自己:生活既然已經如此,自己也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那么,干嘛非要那么嚴肅?何不以一種“生活你能奈我何”的態度笑對人生?
“我們的教育從沒有教給我們什么是快樂?!笔⒈f,他愿意去做一個“教”人快樂的導師——對于科研人而言,他認為真正的快樂是發現了一個從未被認知的知識或規律,是用研究成果可以幫到更多人,是對人類進步哪怕一點點的推動或促進。
相關文獻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3.01.001
https://genome.cshlp.org/content/29/12/2056.long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