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領導的一項最大規模的青少年腦部掃描研究發現,許多完全不同的疾病,如抑郁癥、恐懼癥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可能都有相同的潛在原因——大腦神經連接“修剪”的延遲,在這個過程中,腦細胞之間不需要的連接消失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4月24日《自然—醫學》。
?
隨著成長和學習,大腦會清除神經元之間不必要的連接。圖片來源:MEHAU KULYK/SCIENCE PHOTO LIBRARY/Alamy
這一發現已在其他幾個數據集中得到證實,包括其他年齡段的人。研究作者之一、劍橋大學Barbara Sahakian表示,該研究已經能夠證明,這些不同的(情況)都與一個潛在的神經生物學因素有關——p因子。
這是神經科學領域最近一個有爭議的觀點,即許多不同的疾病有一個共同的原因——p因子。這一觀點是基于事實提出的,即許多人患有不止一種這樣的神經疾病,或者可能在他們一生的不同時期被診斷出患有不同的疾病,以及DNA研究發現,同一組基因變異使人們容易患上多種疾病。
Sahakian團隊提出了p因子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他們稱之為“神經精神病理學(NP)因子”。研究人員使用一組現有的大腦掃描圖像對近2000名14歲青少年進行了第一次分析,其中也有他們可能出現相關癥狀的信息。
參與者或他們的父母還以調研問卷的形式,參與了心理健康狀況(如抑郁、焦慮、飲食失調和恐懼癥)評分。他們還參與了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評分和自閉癥癥狀評估。
以上評分得分最高的人,表明其癥狀更嚴重,前額葉皮層的組織密度更大,前額葉皮層是大腦前部的外部區域。研究人員解釋,這表明他們的大腦缺乏或延遲了修剪。
修剪是一個神秘的過程,始于童年時期,在青春期急劇增加。人們認為這是因為不經常使用的突觸丟失了。Sahakian解釋:“當你學習的時候,你的大腦變得更有效率,你就會擺脫那些你不想要的額外突觸?!?/p>
Sahakian指出,在這項研究中,不可能量化修剪延遲或組織密度的差異,也不知道那些在這個階段前額葉皮層組織密度較高的人是否會在后來在某種程度上趕上其他人。
這一發現在另外4組腦部掃描數據中得到了證實,其中包括對近2000名青少年進行的第二組腦部掃描和癥狀評分,以及兩項針對20多歲人群的研究。這表明,大腦修剪的缺乏也與成年期的大腦功能有關。
倫敦國王學院Robert Plomin參與了支持p因子觀點的基因研究,他認為,作為一個影響因素,新提出的解釋似乎是合理的,但可能不代表全部機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317-4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