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
      ?
       
      來源: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3/5/5 10:28:12
      選擇字號:
      “敦煌女兒”樊錦詩,捐贈1000萬給北大

       

      “今天我捐贈的這點捐款,是我應該做的貢獻?!彼曊{不高,字字平實懇切。

      5月4日,時逢北京大學125周年校慶日,“敦煌女兒”樊錦詩校友回到北大,同時帶回一千萬人民幣的捐款,設立樊錦詩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學研究。在捐贈儀式現場,一次又一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有的同學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對樊先生的高貴品行無比欽佩。

        ?

        ?

      六十年前,畢業于北大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的樊錦詩從未名湖啟程前往西北大漠,自此開始為敦煌石窟文物事業奔走的大半生;今日,她仍致力于推動北大與敦煌研究院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捐贈現場,樊錦詩為母校送上125周年生日祝福,愿北大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我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得益于母?!趭^、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的熏陶和許多前輩師長們的諄諄教導、悉心培養,才使我有能力為敦煌石窟做了一些貢獻。今天我捐贈給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這點捐款,是我應該給母校做的奉獻。我希望樊錦詩教育基金的設立,會對北京大學敦煌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一點添磚加瓦的積極作用。

      此次捐贈的資金,包括2019年樊錦詩獲得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獎金(該獎金總額為2000萬港幣,其中一半捐給母校,另一半捐給敦煌研究院),還有2020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獎金100萬港幣。在此基礎上,樊錦詩為了使基金本金能達到1000萬人民幣,又將她本人多年的積蓄捐出。

      “當時我們正在一同校對書稿,很欣喜地見證并分享了樊先生獲獎的消息。隨后,樊先生便對我說,獲獎的錢不是她的,這些獎金應該用之有道?!薄段倚臍w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的撰寫者、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顧春芳回憶說,“后來,她想設立基金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p>

      樊錦詩在北大的捐贈儀式上這樣說:

      做人不能只為自己打算,這份獎金應該‘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所得獎金用在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事業上。

      像之前許多類似的時刻一樣,她掩去個人的光彩,將其留給集體與社會。

      “取之有道”,“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表彰獲獎人士及團體對共建美好世界的杰出成就,其中設立的“正能量獎“旨在“弘揚積極正面人生觀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奮人心”,樊錦詩將自己的半生與堪稱歷史文化瑰寶的敦煌事業融為一體,正是獎項觀念最生動而平實的闡釋。

      “用之有道”,對于金錢與物質,樊錦詩始終有自己心中的道?!霸撚玫牡胤?,當然不是留給兒孫?!彼钜回灪啒?,始終將物質錢財看得不重。

      她心中掛念的,還是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與弘揚,是敦煌學研究的推進。工作時,每年,她會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一萬元,捐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堅持近三十年;每次獲獎的獎杯、獎章與獎金也都交給敦煌研究院。2014年,樊先生退休,她又把公積金賬戶里存的45萬元一次性捐出。

      此生要做什么樣的人?樊錦詩給出的答案質樸、堅定。

      使命:生命與敦煌事業融為一體

      給我們授課的師長,都是我國歷史、考古學界有影響的學者,無不懷有深深的家國情懷、深厚的學術功底、獨到的學術成就。

      1958年,樊錦詩進入北大考古專業就讀。在洋溢著兼容并包風氣的未名湖畔,她沉浸在求實創新的學術氛圍里,接受了頂尖的考古學教育,受到了北大精神文化的熏陶,并找到了其一生所愛。

      這一時期北大考古專業的師長們,很多都是為新中國考古工作的開展和考古學科的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開拓者和貢獻者。蘇秉琦先生的“臨行教誨”、宿白先生的“敦煌七講”,對樊錦詩的人生選擇產生重要影響,滋養著她心中的敦煌情緣與守一不移的扎根精神。

      臨行前,蘇秉琦先生特意叮囑她說:“你去敦煌,要知道,你要編寫考古報告,編寫考古報告是考古的重要事情。比如你研究漢代歷史,人家會問,你看過《史記》沒有,看過《漢書》沒有,不會問你看沒看過某某的文章,考古報告就像《二十四史》一樣,很重要,必須得好好搞?!?/p>

      攜著北大師長傳授的知識和諄諄教誨,帶著一個北大畢業生的使命,樊錦詩遠赴敦煌。

      初到敦煌時,“洞內是神仙世界、藝術殿堂,洞外卻是飛沙走石、黃沙漫天”,但戈壁艱苦的生活條件并未讓樊錦詩打退堂鼓。大漠深處,她守望著莫高窟里的歷史滄桑、文化紛繁;戈壁之中,她守護著佛陀累世的善行因緣、經變佛傳。幾十年來,她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個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

      樊錦詩將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管理工作當作終身事業。

      1987年,莫高窟被批準列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6項標準莫高窟全部符合。我想,一定要保護好莫高窟,讓保護和管理真正符合國際標準和理念。

      敦煌申遺時,申報材料全由樊錦詩手寫,一筆一劃之下,是樊錦詩對敦煌歷史的梳理、現狀的呈現與對未來的展望。想要真正保護好莫高窟,還需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推動之下,《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于2003年頒布實施,敦煌研究院還聯合國內外三個機構編制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

      2011年,她主持編寫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正式出版,是國內第一本具有科學性和學術性的石窟考古報告。為了讓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樊錦詩帶領團隊開啟了“數字敦煌”的構建。經過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已建立起系統的“數字敦煌”資源庫,敦煌文化與藝術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除了考古研究和保護工作,樊錦詩任職敦煌研究院院長期間,還操勞著敦煌莫高窟大大小小的管理工作。從后勤到總務,小到一個食堂的飯菜口味,大到整個研究院的團隊管理和協調。她重視人才,努力改善職工的住宿環境,為研究人員爭取出國進修深造的機會。樊錦詩深知院長的責任,盡一切努力為研究人員創造更好的研究與生活環境,卻只將樸素留給自己。這樣的工作,樊錦詩做了17年。

      扎根敦煌數十年間,無論是管理工作,還是研究工作,樊錦詩都秉持著嚴謹、誠實、擔當的原則,她說:

      這是北大教給我的做人做事的準則。

      一生擇一事,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將半生歲月交付給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圓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種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個又一個莫高窟的春天。

      傳承:忘不了北大的精神傳統

      是母校的精神和學風深深浸入了我的思想,成為我成長的養分,滋養了我的一生,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和做好世界聞名、博大精深、價值珍貴的敦煌石窟的事業;使我不忘報效祖國,不忘所從事的敦煌石窟事業責任重大,不可懈怠絲毫,必須竭盡全力為之。

      在大漠的日日夜夜,埋首工作的同時,樊錦詩的心中總有一縷情思,跨越數千里路程、幾十載光陰,遙遙地牽系著敦煌與北京、莫高窟與未名湖。

      多年來,樊錦詩一直十分關心母校。這份精神傳統也因之傳承——

      她與北大共同見證與分享一些重要的時刻:2018年,樊錦詩為北大120周年撰寫紀念文章《從北大到敦煌》,娓娓道來的往事里,蘊藏著她對母校的切切深情;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樊錦詩榮獲“改革先鋒”稱號。翌日,她便回到母校與師生座談,回顧自己與敦煌的情緣。

      2018年12月19日,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樊錦詩在北京大學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上

      她關注北大考古學科的發展。2022年,時值北大在國學門下成立考古學研究室100周年和在歷史系設立考古專業教育70周年,樊錦詩送上賀信,回憶自己在北大考古系就讀的經歷,為母校和考古文博學院送上真誠的祝福。

      她惦念北大的學弟學妹們,多次以書信、演講、寄語等形式與北大同學們交流,她將半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凝成文字與語言,在紙短情長、言簡意深之間,傳遞北大人的精神與使命。2019年,她在書信中對北大新生殷殷囑咐,“做有博大胸懷和仁愛境界的北大人”,又在新生訓練營上“耳提面命”,鼓勵大家“永遠在路上”;2020年,她寄語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新生們,要努力成為知行合一、融會貫通的考古學者,要有沉潛大隱的心態和準備,將個人的追求融入考古這一神圣的事業。

        ?

        ?

      “北大的精神和學風,敦煌石窟的重要和我的責任,激勵我全身心投入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暗下決心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設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遺產博物館。我幾乎天天圍著敦煌石窟轉,不覺寂寞,不覺遺憾,因為它值得。我這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北大的精神傳統我忘不了。

      在這個銘刻下終身印記的地方,她播撒下一顆萌于北大、結在敦煌的種子。

      延續:敦煌學在北大的發榮滋長

      敦煌學被稱為“國際顯學”,主要研究對象包括敦煌藏經洞文獻和敦煌石窟藝術兩大方面,是一門涉及宗教、歷史、考古、藝術、語言文學等多領域的交叉學科,也含有冷門絕學的領域。

      北京大學是國內敦煌學研究的發源地,也是今天敦煌學研究的高地之一。早在20世紀初期,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的學者就開始研究敦煌學。此后一個多世紀,向達、王重民、季羨林、宿白、樊錦詩、榮新江等北大人投身于敦煌學研究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16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成立,樊錦詩是文研院的第一位邀訪學者。她在金秋九月和同為考古學家的丈夫彭金章一起來北大訪問,與大家交流、討論,還帶來了“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展”這一場來自敦煌的藝術盛宴。

      除了這些公開的活動,在大眾所看不見的地方,樊錦詩也總是盡自己所能,提攜和鼓勵后輩的學術研究,為敦煌學孜孜不倦地付出。顧春芳回憶起自己曾寫信向樊先生請教與敦煌研究相關的材料,過了不久就收到回信,信中詳細描述了相關材料所在的書籍,甚至具體到書籍的版本和頁碼。

      莫高窟內文化文獻資料豐富燦爛,學術價值和文化養分充盈。北大擁有深厚的人文學科力量,多位北大學者圍繞敦煌歷史、語言文字、文學、考古、藝術、宗教、民族、民俗、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面向展開課題研究。

      敦煌學未來向深、向廣拓展,亟需從多學科角度綜合深入地揭示敦煌文獻和敦煌石窟的價值和意義。

      整合力量,2019年,敦煌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共同建立“敦煌學研究中心”,聯合培養高層次敦煌學研究人才,敦煌學研究中心由樊錦詩任名譽主任。中心自成立以來,相關的人才培養、文化與學術交流和科研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2019年11月,專題研討敦煌學研究生培養方案;2020年11月,“敦煌學系列”學術活動聚集多領域的學者,學者們的主題報告和自由研討精彩紛呈;2021年6月,“敦煌文化價值體系”研討會在北大召開……

      “樊先生多次強調,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學術,是推進敦煌學強大的動力,是培養下一代敦煌學家的搖籃?!倍鼗蛯W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榮新江說。

      現在,樊先生捐贈設立的“樊錦詩教育基金”,成為北大與敦煌學的又一個重要節點?;饘⒂糜诙鼗蛯W相關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面以及相關學術機構的發展建設。以此為支撐,北大與敦煌的故事,薪火相傳、華章待續。

      從未名湖畔到敦煌大漠有多遠?是幾千公里的漫漫長路,是綿延多個日夜的久別與思念;也可以是咫尺之遙,是將敦煌文明研精闡微的協同脈動。由斑點星火延續至密切的交流,敦煌學學脈悄然賡續。在未來,會有更多學人學子擎起這一束炬火,照亮歷史深處的記憶。

      干了一輩子,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

      思接千古,又關注當下,何為守一不移?樊錦詩所言即所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打印  發E-mail給: 
          
       
      相關新聞 相關論文
      ?
      圖片新聞
      這個“觀天神器”讓太陽活動“盡收眼底” 科研人員提出應用于靜電吸附的自清除機制
      我國大洋鉆探船北部母港啟用 研究揭示太陽爆發的重構過程
      >>更多
       
      一周新聞排行
       
      編輯部推薦博文
       
      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