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
      ?
       
      作者:劉棟  陳諾 來源:澎湃新聞 發布時間:2023/5/6 19:55:00
      選擇字號:
      世衛宣布新冠緊急狀態結束,新冠大流行結束了嗎?

       

      當地時間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解除了2020年1月30日在同一地點拉響的世衛最高級別警報。

      在發布會上,譚德塞回顧說,在過去三年多時間里,新冠疫情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經歷了由阿爾法、德爾塔、奧密克戎等新冠變異毒株引發的多輪疫情高峰。截止到2023年5月4日,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累計報告確診病例逾7.6億,死亡病例超過690萬。

      此外,疫情之下各國的衛生系統受到嚴重的干擾,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無法獲得基本衛生服務,其中包括兒童未能接種能夠拯救生命的疫苗。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間點上,我們一方面需要認識到新冠大流行的最嚴重階段已經過去,我們已經進入到長期與新冠共存的地方?。╡pidemic)階段了, 另一方面,我們不可掉以輕心放松警惕,不采取措施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的發生。”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解除“警報”意味著什么?

      在5月5日的發布會上,世衛組織在一份正式聲明中指出,突發事件委員會成員在4日開始的審議中強調了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數下降的趨勢、與感染新冠病毒相關的住院和重癥病例數的減少,以及人群對新冠病毒的高免疫力。盡管委員會承認病毒潛在的變異仍然構成不確定性,但他們還是建議,“現在是過渡到長期管理新冠疫情的時候了”。

      譚德塞對這一建議表示同意,并且確認“新冠疫情現在是一個既定和持續的衛生問題,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譚德塞表示,各國是時候將防控新冠疫情從應急模式過渡到與管理其他傳染病一樣的階段了。

      根據WHO在5月4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新冠流行病學更新,4月全球新增感染與死亡分別比過去一個月下降17%與30%。

      對此,黃嚴忠向澎湃新聞解釋,世衛組織當初宣布新冠疫情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有三個條件:重大事件,具有快速傳播到其他國家的風險,以及需要全球各國的通力合作應對?,F在新冠疫情已經逐漸不符合這些條件,所以是時候宣布解除了。

      然而,這一聲明并不意味著新冠不再構成威脅。“任何國家現在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將這一消息作為放松警惕的理由。”譚德塞在聲明中仍強調了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

      他表示,“上周,新冠每三分鐘就奪去一條生命,這只是我們所知道的死亡人數。世界各地仍有數千人在重癥監護病房接受治療,還有數百萬人正在應對新冠感染的長期后遺癥。”譚德塞說,“這種病毒會一直存在,它仍在奪去生命,仍在變化,出現一系列新變異株的風險仍然存在,也會導致病例數再次激增。”

      為此,譚德塞決定首次啟用《國際衛生條例(2005)》的相應條款,成立一個審查委員會來向各國提出長期建議,以持續管理新冠疫情。

      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心態來看待世衛的宣布?黃嚴忠表示, 一方面要認識到新冠大流行的最嚴重階段已經過去,仍會有一個“長尾”效應,過去嚴苛的措施沒有必要繼續維持下去,新冠病毒將長期存在。另一方面,我們萬不可掉以輕心放松警惕,對下一次大流行病的到來不采取措施去預防。

      緊急狀態結束會產生什么影響?

      從現實層面分析來看,宣布緊急狀態結束的聲明的“心理意義”可能大過實際的作用。

      在PHEIC結束公告發布之前,世界各國早已自行在減少各項應對疫情的措施。許多國家已經用實際行動來宣告應對新冠疫情的優先級正在不斷退讓給其他事項。對于許多民眾來說,PHEIC的宣布對他們的影響遠小于各國政府在國內采取的具體公共衛生措施變化。

      新冠疫情究竟何時結束?目前尚不清楚。世衛組織緊急事務負責人邁克爾·瑞安(Michael Ryan)博士在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仍然是一種公共衛生威脅,它的持續演變可能會導致未來的問題。

      “導致至少4000萬人死亡的1918年大流感(病毒)的消失花了幾十年,這一次大流行只有在下一次新的大流行開始時才真正結束,雖然新冠病毒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在人群中傳播,但它的威脅程度要低得多,不需要采取特別措施來遏制病毒的傳播。”他說道。

      盡管如此,人們仍然需要采取預防新冠的措施。世衛組織建議人們接種新冠疫苗,如果符合條件的話最好能接種加強針?;加衅渌】祮栴}或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可能仍需要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如在疫情變得嚴重時采取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

      《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稱,白宮近期收到關于新冠病毒可能卷土重來的警告稱,在未來兩年內暴發一場新的變異株導致的疫情可能性約為20%-40%。

      人類汲取的教訓是什么?

      新冠疫情三年,全世界值得反思的是什么?

      譚德塞表示,新冠疫情不僅僅是一場衛生危機,它還“暴露了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政治斷層,侵蝕了民眾、政府和機構之間的信任,而錯誤和虛假信息的洪流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外,新冠疫情也對全球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包括“從各國的經濟總量中抹去了數萬億美元,擾亂了旅行和貿易,同時讓企業關閉,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譚德塞強調,在慶祝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突發衛生事件之余,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時刻。因為新冠疫情已經“給我們的世界上留下深深的傷疤”,“這些傷疤必須永久性地提醒人們,新病毒可能會出現,并帶來破壞性的后果”。

      他還說,此前人們犯下了很多錯誤,包括缺乏協調、公平和團結,這意味著現有的工具和技術沒有最好地被用來抗擊新冠病毒。為此,“我們必須向自己和子孫后代承諾,我們永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黃嚴忠表示,新冠疫情再一次暴露出現有各國和跨國公衛體系中的諸多漏洞,例如世衛組織沒有強制執行機制,許多規定最后還是淪為各國各自為戰,各國的表現也大多沒有通過疫情的檢驗。

      而更讓人擔憂的是,眼下地緣政治因素讓國際公衛合作的前景變得更加復雜,一些國家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

      黃嚴忠說,“2003年SARS結束的時候,我們曾有一次機會, 所有國家都意識到疫情已經導致了很大的損失,我們應當通力合作。然而事實證明我們沒有好好地利用。今天,我們再一次來到了‘機會之窗’面前, 如果未來再來一次新的疫情, 我們能做得更好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打印  發E-mail給: 
          
       
      相關新聞 相關論文
      ?
      圖片新聞
      這個“觀天神器”讓太陽活動“盡收眼底” 科研人員提出應用于靜電吸附的自清除機制
      我國大洋鉆探船北部母港啟用 研究揭示太陽爆發的重構過程
      >>更多
       
      一周新聞排行
       
      編輯部推薦博文
       
      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tbody id="8iwuz"></tbody>
      <tbody id="8iwuz"><pre id="8iwuz"></pre></tbody>
      1. <th id="8iwuz"></th>
        <li id="8iwuz"></li>
        <dd id="8iwuz"><noscript id="8iwuz"></noscript></dd>
        <th id="8iwuz"></th>
        <rp id="8iwuz"></rp>

      2. <dd id="8iwuz"></dd>
        <th id="8iwuz"></th>